公司动态
 
首页 > 公司动态  >  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检测技术

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检测技术

2025-09-22

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核心检测技术,是在无需复杂温度循环装置的前提下,通过特定分子机制实现核酸(DNA/RNA)的高效扩增与实时荧光信号监测,最终完成靶标(如病原体、基因片段等)的定性或定量分析,其技术体系围绕“恒温扩增”与“荧光检测”两大核心构建,兼具快速、便携、高特异性的优势,广泛适配基层医疗、现场快速检测(POCT)、食品安全筛查等场景,核心技术路径可从扩增原理、荧光信号识别、关键辅助技术三个维度展开。

在恒温扩增技术层面,这是区别于传统PCR(依赖95℃变性、55-65℃退火、72℃延伸的温度循环)的核心,其核心逻辑是通过酶促反应或核酸分子构象变化,在单一温度(通常为60-65℃)下打破核酸双链的稳定性,同时驱动引物与模板结合、新链合成的持续进行。目前主流的恒温扩增机制主要包括三类:

其一为依赖解旋酶的扩增技术(Helicase-Dependent Amplification, HDA) 。该技术模拟生物体内DNA复制的天然过程,利用热稳定解旋酶(如来自水生栖热菌的UvrD解旋酶)在恒温下直接解开靶标核酸的双链结构,无需高温变性;随后,DNA聚合酶(如Bst DNA聚合酶)以解开的单链为模板,结合特异性引物合成新链,新合成的双链又会被解旋酶再次解开,形成“解旋-扩增”的循环,实现靶标核酸的指数级增长。HDA技术的优势在于反应体系简单,仅需解旋酶、聚合酶、引物、dNTP等基础组分,且对模板纯度要求较低,适合临床样本(如血液、咽拭子)的直接检测。

其二为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(Loop-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, LAMP) ,这是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恒温扩增技术之一,其核心是设计4-6条特异性引物(包括2条内引物、2条外引物,以及可选的2条环引物),分别识别靶标核酸上的6-8个特异性区域,通过Bst DNA聚合酶(具有链置换活性)的作用,在恒温下启动链置换扩增:外引物先结合模板合成新链,置换出原有互补链;内引物随后结合置换出的单链,合成更长的新链并进一步置换,同时形成具有茎环结构的DNA片段;环引物则可结合茎环结构的单链环区域,加速扩增反应,使扩增效率较传统PCR提升10-100倍,反应时间通常可缩短至30-60分钟。LAMP的高特异性源于多引物的“多重识别”机制,非靶标核酸因无法与所有引物匹配而难以启动扩增,大幅降低假阳性风险;同时,环引物的加入可使反应速度进一步提升,适配快速检测需求。

其三为依赖核酸内切酶的扩增技术(Nicking Enzyme Amplification Reaction, NEAR) 。该技术通过核酸内切酶(切口酶)与DNA聚合酶的协同作用实现扩增:先设计一条含有切口酶识别位点的特异性引物,其与靶标单链结合后,切口酶会在识别位点处切开引物链,形成一个“切口”;随后,DNA聚合酶(如Vent DNA聚合酶)从切口处开始延伸,同时置换出原有引物的下游片段,被置换的单链又可作为新模板,与另一条引物结合并启动新一轮“切口-延伸-置换”循环,最终实现靶标核酸的线性或指数级扩增。NEAR技术的特点是扩增产物以单链为主,更易与荧光探针结合,且反应过程中无复杂二级结构形成,信号背景更低,适合低浓度靶标的精准检测。

在荧光信号检测与分析技术层面,其核心是通过特异性荧光探针或荧光染料,将核酸扩增过程转化为可实时监测的荧光信号,再通过光学系统采集与数据解析,完成靶标的定性/定量判断。根据信号来源,可分为“荧光染料法”与“荧光探针法”两类:

荧光染料法是较简便的信号检测方式,常用染料为SYBR Green I等嵌入型荧光染料。这类染料本身荧光信号微弱,但可特异性结合到扩增过程中形成的双链DNAdsDNA)的小沟区域,结合后荧光信号强度会提升数千倍。在检测过程中,染料随扩增产物的积累而持续结合,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光学模块(包括激发光源、滤光片、光电探测器)会实时采集荧光信号,通过信号强度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靶标(定性检测),或通过与标准品的信号对比计算靶标浓度(定量检测)。该方法的优势是无需设计特异性探针,成本较低,但缺点是染料会非特异性结合所有双链DNA(包括引物二聚体、非特异性扩增产物),可能导致假阳性信号干扰,因此更适合对特异性要求不高的初步筛查场景。

荧光探针法则通过设计与靶标扩增区域互补的特异性荧光探针,实现更高精度的信号识别。常见的探针类型包括TaqMan探针、分子信标(Molecular Beacon)等。以TaqMan探针为例,其为一条两端分别标记荧光基团(如FAM)和淬灭基团(如TAMRA)的寡核苷酸链,探针未被降解时,淬灭基团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(FRET)抑制荧光基团发光;当扩增反应进行时,DNA聚合酶(需具有5'-3'核酸外切酶活性)延伸引物的同时,会将结合在模板上的探针酶切降解,使荧光基团与淬灭基团分离,释放出荧光信号。由于探针仅与靶标序列特异性结合,只有当靶标存在时才会产生荧光信号,因此可有效排除非特异性扩增的干扰,特异性远高于染料法。分子信标探针则通过茎环结构实现信号调控:探针两端的互补序列形成 “茎部”,使荧光基团与淬灭基团靠近而无信号;当探针与靶标单链结合时,茎环结构解开,荧光基团与淬灭基团分离,产生荧光。这类探针的优势是可通过设计不同茎环长度适配不同靶标,且信号背景极低,适合多靶标同时检测(多重检测)。

无论是染料法还是探针法,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光学系统均需具备高灵敏度与稳定性:激发光源(通常为LED 灯,适配不同荧光基团的激发波长,如488nm对应FAM532nm对应HEX)需提供稳定的光强,避免因光强波动导致信号误判;滤光片组需精准过滤杂散光,仅让目标波长的荧光信号通过;光电探测器(如光电倍增管PMT 或硅基光电二极管)则将微弱的荧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,再通过数据处理模块转化为实时荧光曲线(如荧光强度-时间曲线)。通过分析曲线的“起峰时间”(靶标浓度越高,起峰越早)或“平台期荧光强度”(与扩增产物总量相关),即可完成定性(判断是否起峰)或定量(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浓度)分析。

在关键辅助技术层面,其作用是保障恒温扩增与荧光检测的高效性、准确性,主要包括样本前处理适配技术、恒温控制技术与防污染技术。

样本前处理适配技术针对不同来源的样本(如全血、唾液、食品样本),提供快速核酸提取方案。由于恒温扩增对样本中的抑制剂(如血红蛋白、蛋白酶、多糖)耐受性较强,恒温荧光PCR检测仪常搭配“一步法”提取模块:例如,通过裂解液快速破坏细胞/病毒外壳,释放核酸;再利用磁珠法(磁珠表面修饰核酸结合基团)在磁场作用下实现核酸的快速吸附、洗涤与洗脱,整个过程可在10-15分钟内完成,且无需大型离心设备,适配现场检测。部分高端设备还集成“样本直接扩增”技术,通过优化反应缓冲液(加入抑制剂清除剂,如BSA、酪蛋白),实现样本(如咽拭子裂解液)不经过纯化直接进入扩增反应,进一步缩短检测时间。

恒温控制技术是保障扩增效率的核心,需将反应体系温度精准维持在设定范围(误差通常需<±0.5℃)。主流方案包括“金属浴加热”与“珀尔帖元件加热”:金属浴加热通过将反应孔模块与恒温金属块(如铝块)紧密接触,利用电阻丝加热金属块,结合温度传感器(如PT1000铂电阻)实时反馈温度,通过PID(比例-积分-微分)算法调节加热功率,实现温度稳定;珀尔帖元件加热则利用半导体材料的“热电效应”,通过电流方向控制制热或制冷,响应速度更快(升温速率可达5-10/s),且体积更小,适合便携式检测仪。此外,部分设备会在反应孔模块表面涂覆导热涂层(如石墨烯涂层),提升温度均匀性,避免因局部温差导致的扩增效率差异。

防污染技术则针对核酸扩增中易出现的“假阳性”问题(源于前次检测残留的扩增产物气溶胶)。核心技术包括“尿嘧啶-DNA糖基化酶(UDG)防污染”与“物理隔离防污染”:UDG防污染是在反应体系中加入UDG酶,该酶可特异性降解含有尿嘧啶的DNA(在扩增时用dUTP替代部分dTTP,使扩增产物含尿嘧啶),而天然靶标核酸(含胸腺嘧啶)不受影响,从而在反应开始前清除残留的扩增产物;物理隔离防污染则通过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结构设计实现,例如采用“密封反应管”(如带透气膜的螺旋盖,防止气溶胶泄漏)、“负压检测腔”(通过负压吸附气溶胶,避免扩散),或在光学检测窗口设置可更换的 “防污染膜”,减少交叉污染风险。

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检测技术是一个“扩增-检测-保障”协同的体系:恒温扩增技术突破了传统 PCR 对温度循环的依赖,实现快速高效的核酸复制;荧光检测技术通过特异性信号识别,将扩增过程转化为可量化的结果;样本前处理、恒温控制、防污染等辅助技术则保障了检测的稳定性与准确性。这种技术体系既保留了PCR的高特异性与高灵敏度,又通过“恒温”设计简化了设备结构,使其更适配非实验室场景的检测需求,目前已在新冠病毒检测、流感病毒分型、食源性致病菌筛查(如沙门氏菌、李斯特菌)、动物疫病诊断(如非洲猪瘟)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。

本文来源于深圳市芬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http://www.csy68.com/
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