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动态
 
首页 > 公司动态  >  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用户友好...

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用户友好性设计

2025-09-12

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应用场景覆盖基层医疗机构、疾控中心、野外应急检测等,用户群体不仅包括专业检验人员,还可能涉及非专业的医护辅助人员或应急救援人员,因此,其用户友好性设计需以 “降低操作门槛、提升使用效率、保障检测安全”为核心,从操作流程、交互体验、功能适配、安全保障等多维度出发,实现“专业功能”与“易用性”的平衡,让不同专业背景的用户均能高效、准确地完成检测任务。

一、操作流程的简化:从“复杂步骤”到“轻量化引导”

传统PCR检测仪的操作流程往往涉及样本处理、试剂添加、参数设置、结果分析等多个复杂步骤,对用户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。用户友好性设计需通过“流程重构+自动化替代”,将复杂操作拆解为简单可执行的步骤,降低认知与操作负担。

1. 样本与试剂加载的便捷化

样本与试剂的加载是检测的基础环节,也是易出错的关键步骤。友好性设计可从“硬件结构”与“操作引导” 两方面优化:

模块化反应仓设计:采用“抽屉式可分离反应仓”替代传统固定仓体,用户无需弯腰或近距离接触仪器内部,只需将预装样本与试剂的反应板(如96孔板、8联管)直接放入反应仓,关闭仓门后仪器自动识别反应板类型(通过仓内传感器检测孔位数量、板体尺寸),无需手动选择“反应板规格”参数;部分设备还可配备“反应板定位卡扣”,避免因放置偏移导致的检测误差,即使非专业用户也能一次放置到位。

可视化加载引导:在反应仓外侧标注清晰的“样本加载示意图”(如“加样孔→试剂孔→对照孔” 的顺序标识),同时仪器屏幕同步显示“下一步:请将反应板沿卡扣方向放入反应仓” 的文字提示与动画演示,引导用户按正确步骤操作;若反应板未放置到位或仓门未关严,仪器会通过声光报警(如红灯闪烁+“仓门未关,请检查”语音提示)及时提醒,避免因操作疏漏影响检测。

2. 检测参数的“傻瓜化”设置

PCR检测参数(如变性温度/时间、退火温度/时间、循环次数、荧光通道选择)的设置需结合检测项目(如新冠病毒、流感病毒、致病菌),传统设备需用户手动输入或调用复杂的参数库,易出现参数设置错误。友好性设计可通过“项目化预设+智能匹配”简化参数设置:

检测项目一键调用:在仪器系统中预设常见检测项目的标准参数库(如“新冠病毒ORF1ab基因检测”“大肠杆菌 O157:H7 检测”等),用户只需通过屏幕点击选择对应项目,仪器自动加载该项目的全套检测参数(包括温度循环程序、荧光通道、结果判读阈值),无需手动调整;针对自定义项目,提供 “参数模板保存” 功能,用户设置一次后可保存为模板,下次使用直接调用,避免重复设置。

智能参数纠错:若用户手动修改参数(如将变性温度设为 85℃,低于标准 95℃),仪器会弹出 “当前变性温度低于推荐范围(94-96℃),可能导致核酸变性不彻底,是否继续?” 的提示,并显示标准参数参考值,引导用户修正错误;同时,系统会自动校验 “温度 - 时间” 匹配性(如退火时间过短<10s时),避免因参数逻辑矛盾导致检测失败。

3. 检测过程的自动化与无人值守

传统PCR检测需用户全程值守,频繁查看仪器状态(如是否完成升温、是否出现故障),占用大量时间。友好性设计可通过“自动化运行+远程监控”实现无人值守:

全流程自动化执行:用户完成样本加载与项目选择后,仪器自动启动检测流程,包括升温至变性温度、按预设程序完成温度循环、实时采集荧光信号、自动计算Ct值,全程无需人工干预;检测结束后,仪器自动保存原始数据与结果报告,并通过屏幕弹窗、声光提示(如绿灯常亮+“检测完成,请查看报告”语音)告知用户,避免用户因遗忘导致样本长时间放置。

远程状态监控:支持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端远程连接仪器,用户可在办公室或其他区域实时查看检测进度(如“当前进度:循环30/40,温度95℃”)、荧光曲线变化,若仪器出现异常(如温度失控、荧光信号异常),远程端会同步收到报警信息,用户可及时处理,无需全程守在仪器旁。

二、交互界面的优化:从“专业术语”到“直观易懂”

交互界面是用户与仪器沟通的核心载体,传统PCR检测仪界面常充斥大量专业术语(如“荧光阈值线”“基线校正”“熔解曲线斜率”),非专业用户理解难度大。用户友好性设计需通过“语言通俗化、视觉直观化、操作便捷化”,让界面成为“辅助工具”而非“理解障碍”。

1. 语言与文字的通俗化表达

界面文字需兼顾“专业性”与“易懂性”,避免过度使用专业术语,对必要术语进行通俗解释:

术语“翻译”与提示:将复杂术语转化为用户易理解的表述,如将“Ct 值”标注为“Ct 值(病毒载量参考指标,数值越小表示病毒载量越高)”,将“基线校正” 描述为“自动消除背景荧光干扰”;当用户点击某一参数或功能时,界面弹出简短的“帮助提示”(如点击“荧光通道”时,提示“选择与检测试剂匹配的荧光通道,如 FAM 通道对应绿色荧光试剂”),帮助用户理解功能用途。

结果报告的通俗化呈现:检测结果报告避免仅显示原始数据(如荧光强度数值、Ct值),而是以 “结论+解读”的形式呈现,如“检测结果:阳性(Ct=28.5)→ 解读:样本中检测到目标病原体,建议进一步确认”“检测结果:阴性(Ct>38)→ 解读:未检测到目标病原体,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”;同时,用颜色区分结果类型(绿色=阴性、红色=阳性、黄色=可疑),直观传递检测结论,即使非专业用户也能快速理解。

2. 视觉设计的直观化与人性化

视觉设计需符合用户的视觉习惯,通过色彩、图标、布局提升信息传递效率:

清晰的视觉层级:界面布局按“操作优先级”划分区域,如顶部为“检测项目选择区”(至大面积,易操作),中部为“实时状态显示区”(显示温度、进度、荧光曲线),底部为“功能按钮区”(如“开始检测”“暂停”“查看报告”,按钮尺寸较大,间距合理,避免误触);重要信息(如检测进度、结果结论)用大字体、高对比度颜色(如黑色字体配白色背景,结论用加粗字体)突出,次要信息(如仪器型号、软件版本)用小字体、低对比度颜色(如灰色)放置在界面角落,避免干扰用户注意力。

图标与动画的辅助表达:用直观的图标替代文字,如用“样本管图标”代表“样本加载”,用 “温度计图标”代表“温度设置”,用“循环箭头图标”代表“温度循环”;操作过程中加入简单动画,如样本加载时显示“样本管放入反应仓” 的动画,温度上升时显示 “温度计刻度上升” 的动态效果,让用户直观感知操作进度与仪器状态,减少 “不确定感”。 3. 操作方式的便捷化适配

考虑到不同用户的操作习惯(如部分用户习惯触屏,部分习惯按键),界面支持多种操作方式,且操作逻辑简单一致:

触屏与按键双支持:配备大尺寸电容触屏(支持手套操作,适应实验室戴手套的场景),同时保留实体按键(如“紧急停止”“开始/暂停”“主页”),实体按键位置在仪器正面易触碰处,且按键上标注清晰图标,避免误操作;触屏操作支持“点击”“滑动”“缩放”(如缩放荧光曲线查看细节),操作逻辑与手机一致,用户无需学习新的操作方式。

操作逻辑的一致性:不同功能模块的操作逻辑保持统一,如“返回”按钮均在界面左上角,“确认”按钮均在右下角,“设置”功能均在右上角“齿轮图标”中;切换检测项目、查看历史数据、导出报告等操作步骤一致,用户熟悉一种操作后,可快速掌握其他功能,减少“记忆负担”。

三、功能适配的人性化:从“通用设计”到“场景定制”

不同应用场景的用户需求存在差异(如基层医疗机构关注 “快速检测”,野外应急关注 “便携与续航”,疾控中心关注“批量检测与数据管理”),用户友好性设计需通过 “场景化功能适配”,让仪器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。

1. 基层医疗机构的“快速化”适配

基层医疗机构样本量少、检测需求紧急(如门诊患者快速诊断),需重点优化 “检测速度” 与 “结果获取效率”:

快速检测模式:提供“快速检测”选项,针对常见项目(如流感病毒)预设缩短版温度循环程序(如将循环次数从40次减少至35次,退火时间从30s缩短至20s),检测时间从传统1.5-2小时缩短至40-60分钟,满足基层 “快速出结果” 的需求;同时,快速模式下仪器会自动提示“快速模式检测结果仅供初步参考,确诊需按标准程序复核”,兼顾速度与准确性。

简易报告导出:支持通过USB闪存盘、蓝牙直接导出PDF格式的简易报告(包含检测项目、样本信息、结果结论、检测时间),报告格式符合基层医疗机构的打印与存档需求,无需安装专用软件;部分设备还支持直接连接打印机,检测完成后一键打印报告,避免用户因电脑操作不熟练导致报告导出困难。

2. 野外应急场景的 “便携与耐用” 适配

野外应急检测(如灾区疫情排查、边境检疫)环境复杂(无稳定电源、空间狭小、颠簸振动),需重点优化“便携性”“续航能力”与“环境适应性”:

轻量化与便携设计:仪器采用紧凑型结构,重量控制在5kg以内(传统台式仪器约10-15kg),体积如手提箱大小,配备提手与肩带,方便单人携带;外壳采用防摔、防水材质(如ABS工程塑料+防水胶条),可承受轻微碰撞(如从1米高度跌落)与雨水泼溅,适应野外复杂环境。

长续航与应急供电:内置大容量锂电池(续航时间8-12小时,满足4-6批次检测需求),支持太阳能充电或车载充电,避免因无市电导致检测中断;仪器屏幕支持低电量模式,电量低于20%时自动降低屏幕亮度、关闭语音提示,延长续航时间,确保完成当前批次检测。

3. 疾控中心的“批量与数据管理”适配

疾控中心常需同时处理多批次样本(如疫情爆发时的大规模筛查),且需对检测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与上报,需重点优化“批量处理”与“数据协同”功能:

多批次并行处理:支持同时加载多个反应板(如双反应仓设计,可同时处理296孔板),用户可分别设置不同检测项目,仪器独立执行各批次检测,无需等待前一批次完成;界面支持“多批次进度并行显示”,用户可同时查看各批次的检测状态,高效管理多任务。 数据自动上传与共享:检测完成后,仪器自动将原始数据、结果报告上传至疾控中心的统一数据平台,无需人工手动录入;支持数据按“时间范围”“检测项目”“样本来源”分类查询与统计,生成数据分析报表(如“本周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”),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,减少人工统计的工作量与误差。

四、安全与售后的保障:从“被动维修”到“主动服务”

用户友好性不仅体现在操作过程中,还需覆盖“使用安全”与“售后支持”,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无“后顾之忧”,增强对仪器的信任度。

1. 全流程安全防护

PCR检测涉及生物样本(如血液、唾液)与高温操作,安全防护是用户友好性的重要组成部分:

生物安全防护:反应仓采用“密封式设计”,配备HEPA高效空气过滤器,避免检测过程中样本气溶胶泄漏,保护用户健康;反应仓可拆卸清洗,用户可定期对仓体进行消毒(如用75%酒精擦拭),防止样本交叉污染;仪器外壳采用抗菌材质,减少表面细菌滋生,适应实验室卫生要求。

高温与电气安全:反应仓外侧设置“防烫隔热层”,即使内部温度达95℃,外壳表面温度仍控制在40℃以下,避免用户烫伤;仪器内置过温保护、过流保护、漏电保护功能,若温度超过安全阈值(如 110℃)或出现电气故障,仪器自动切断加热电源并报警,保障用户与设备安全。

2. 便捷的售后与技术支持

当用户遇到操作问题或设备故障时,需能快速获取帮助,避免因问题无法解决导致检测停滞:

内置故障诊断与指导:仪器具备“自动故障诊断”功能,若出现故障(如温度传感器失效、荧光探测器异常),系统自动识别故障类型,并在界面显示“故障原因:温度传感器故障→ 解决方法:1. 关闭仪器重启;2. 若重启无效,请联系售后,售后电话XXX-XXXXXXX”,引导用户逐步排查;同时,内置“常见问题库”(如“样本加载后仪器无反应”“结果显示‘可疑’如何处理”),用户可通过关键词搜索获取解决方案。

远程技术支持:支持售后人员通过远程连接查看仪器状态、获取故障日志,快速定位问题,无需上门即可解决多数软件问题或操作指导需求;对于硬件故障,售后团队可根据远程诊断结果提前准备备件,上门维修时直接更换,缩短维修时间,减少设备停机对检测工作的影响。

总结:用户友好性设计的核心逻辑

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用户友好性设计,本质是“以用户为中心”的设计思维,即从“用户需要什么”而非“仪器能提供什么”出发,通过简化操作、优化交互、适配场景、保障安全,让仪器成为“辅助用户完成检测任务的工具”,而非“需要用户学习才能使用的复杂设备”。无论是基层医疗机构的非专业用户,还是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员,都能在友好的设计中高效、准确地完成检测,这不仅提升了检测效率,更推动了PCR检测技术在更广泛场景中的应用,为疾病诊断、疫情防控提供更有力的支撑。

本文来源于深圳市芬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http://www.csy68.com/
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