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采光技术是实现核酸扩增与荧光信号实时监测的核心环节,其核心目标是精准、高效地捕获反应体系中产生的荧光信号,同时避免背景干扰,确保检测灵敏度与准确性。该技术的设计围绕光源选择、光路传导、荧光分离及信号采集四个关键层面展开,具体如下:
一、光源的选择与优化
恒温荧光PCR反应中,荧光信号的激发依赖特定波长的光源,光源的稳定性和特异性直接影响信号质量:
光源类型:主流恒温荧光PCR检测仪多采用发光二极管(LED)作为激发光源。LED具有波长单一、能量稳定、寿命长且功耗低的特点,可针对不同荧光染料(如SYBR GreenⅠ、FAM、VIC等)匹配特定波长(如490nm对应FAM,530nm对应VIC),避免非特异性激发导致的背景荧光干扰。部分高端设备会集成多波长LED阵列,支持多重检测(同时检测多个靶标),通过快速切换不同波长光源,实现对不同荧光基团的精准激发。
光路校准:光源需通过透镜或光纤进行光束整形,确保光线均匀照射到反应孔(如96孔板的每个孔),避免因光照强度不均导致的信号偏差。同时,通过调节光源功率,平衡激发效率与光漂白效应(过度激发会导致荧光染料失效),通常采用脉冲式发光模式,在保证信号强度的同时减少对染料的损伤。
二、荧光信号的收集与分离
反应体系中,荧光染料被激发后释放的荧光信号强度与扩增产物量正相关,需通过高效光路设计实现信号的定向收集与特异性分离:
信号收集:在反应孔上方或侧面设置收集透镜,将发散的荧光信号聚焦到后续光学组件(如滤光片或探测器)。部分设备采用“顶读”设计(从反应孔顶部采光),可减少孔壁反射光的干扰;“侧读”设计则适用于深孔板,通过避免液面反光提升信号稳定性。
滤光系统:荧光信号中可能混杂未被吸收的激发光或其他波长的杂散光,需通过滤光片组合进行分离,其中,激发滤光片用于筛选特定波长的激发光,发射滤光片则仅允许荧光染料的特征发射光通过(如FAM的发射波长约520nm),二者配合实现“激发-发射”波长的精准匹配,很大限度排除背景干扰。对于多重检测,会采用可切换的滤光片轮或光栅,快速切换不同波长组合,实现对多个荧光信号的分别采集。
三、信号探测与放大
经分离后的荧光信号通常较弱,需通过高灵敏度探测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,并进行放大处理:
探测器类型:主流采用光电倍增管(PMT)或电荷耦合器件(CCD)。PMT具有极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信噪比,能捕捉微弱荧光信号,适合单通道或少量通道检测;CCD为面阵探测器,可同时采集多孔信号(如96孔板的所有孔),检测速度更快,且一致性更好,尤其适用于高通量检测场景。
信号处理:探测器输出的电信号经模数转换器(ADC)转换为数字信号后,通过算法消除基线漂移(如初始循环的背景信号)和随机噪声(如电子干扰),并将信号强度与循环数关联,生成扩增曲线,为后续结果判读提供数据基础。
四、恒温环境下的光路稳定性保障
与传统PCR不同,恒温荧光PCR(如LAMP技术)无需反复升降温,反应在恒定温度下进行,但其采光系统仍需适应恒温环境带来的挑战:
抗干扰设计:反应模块的恒温加热(通常60-65℃)可能导致光路组件(如透镜、滤光片)因热胀冷缩产生微小位移,影响信号稳定性,因此,设备会采用低热膨胀系数的光学材料,并通过机械结构固定光路组件,减少温度波动对光路的影响。
实时动态调整:部分设备内置温度传感器与光路反馈机制,当检测到温度变化导致信号漂移时,自动调节光源功率或探测器增益,确保信号采集的一致性。
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采光技术通过“精准激发-高效收集-特异性分离-灵敏探测”的协同设计,实现了对微弱荧光信号的高保真捕获,为核酸快速检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,其核心在于平衡激发效率、信号纯度与系统稳定性,满足不同场景下(如临床诊断、现场快检)对检测灵敏度、速度和多重性的需求。
本文来源于深圳市芬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http://www.csy68.com/